当前位置: 首页 >信息 > 正文

当前观点:听钱理群讲贵州文化研究的“守”与“变”

2023-07-06 10:38:37 来源:多彩贵州网

(记者 张思渝)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地方文化逐渐在新的时期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与责任。


【资料图】

正如今年火爆“出圈”的“村超”“村BA”,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贵州的多彩;“黄金十年”的发展,让“高速平原”“桥梁博物馆”“避暑圣地”等词汇,成为贵州新的代名词。

而这些自然而然的、贯穿而成的文化输出效应正被每一个贵州人以及曾经在贵州工作过、为贵州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欣然关注着。

那么,贵州是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?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,实现贵州文化研究的“守”与“变”?6月29日,著名学者钱理群在贵阳的讲座上,分享了自己对贵州地方文化开发与研究的一些思考。

从被描写到走向全国

贵州,位于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,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它山林成群,沟壑万千的独特环境。古有王阳明感叹:“连峰际天兮,飞鸟不通。”也因此,闭塞的贵州被贴上“夜郎自大”、“黔驴技穷”和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里平,人无三分银”的标签。

“这三句话是压在贵州人头上的三座大山。”钱理群在讲座中谈到,长期以来,人们正是被这些偏见压垮了,有一种“身在黔山中,不知黔山真面目”的“麻木与自卑”,令贵州始终处于“被描写、被遮蔽、被忽略、曲解”的地位。

2002年,《贵州读本》问世,人们对贵州文化的研究提出,“要自己描写自己”。

“黔人与黔友要真诚、真实地研究和书写贵州文化,重新发现贵州。”钱理群说。

2020年,《安顺城记》的发表让贵州地方历史、文化的研究,实现从被描写到自己描写自己再到居于全国地方历史、文化研究的前沿地位的跨越发展。

该书不仅讲述了安顺这片土地上的小人物故事,还收录了不少有关安顺的图像学资料,包括省、地史籍所载的地理图经、以及难得一见的绘画作品和珍贵的老照片。

许多学者认为,这部书提供了现代地方志的书写范例,在地方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,有力地证明了:小人物可以写出大历史,小地方可以作出学术大贡献。

追求在大变中的不变

近年来,城市化的发展对农村人口产生了"虹吸"效应。

“在我们看来,一方面,这是人的权利,也是城镇化、现代化过程必然发生的,具有历史的合理性;但另一方面,却潜伏着一种思想、文化的危机:人们对于自己生长的土地的文化,越来越无知。”钱理群说,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,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,成为无根的人。

2005年,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进入“全球化”历史进程,思想文化大一统的趋向日趋明显。

“失去了地方性和多样性的全球化不仅没有意义,而且必然造成灾难。”钱理群说,在贵州地方文化研究中,要始终维护文化的差异性、多元性,追求在大变中的不变,形成对全球一体化的一种补充与制约,以达到世界文化生态的平衡。

在《贵州读本》的序言中,钱理群曾写道:“期待着和年轻的朋友们一起,去关心贵州这块土地,去发现人生活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、历史文化,民族文化,去和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的父老乡亲对话,重获生存之根。”

同年轻人一起再出发

在贵州地方文化研究的现有基础上,如何“再出发”?在钱理群看来,最重要的,就是在构建地方文化知识谱系基础上,进一步建构贵州学,即“黔学”。

过去,贵州的古代历史在全国历史学里几乎等于空白,曾被视为“蛮荒地带”“无古可考”。但事实上,贵州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,且蕴藏着众多历史文化和独特习俗,包括苗族、土家族、白族等,在这片土地上都留下了各自的痕迹。

搜集、汇聚有关贵州的文献资料和历史记叙,便成为历代贵州学者持续不断的接力跑。

“要将挖掘地方文化史料工作作为创建贵州学的第一要务。”钱理群说,创建贵州学,学术队伍的建设是根本,而吸引年轻人的参与,则是打基础的工作。

他建议,贵州的各大学校相关院系、学科,如文学、语言学、历史学、哲学、社会学等等,都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、研究生作贵州地方文化的研究,也可以开设相关课程,将其作为基本的学科建设。

“届时,我们倡导的贵州学也就真正落实了。”钱理群说。

标签: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