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信息 > 正文

快资讯:她被称为最有“野心”的农村妇女,二十年过去,她现在怎样了?

2023-05-01 07:16:26 来源:CEO创业学府

视频号开通啦!

点点关注快速了解大佬资讯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更专业的角度,严谨的思维

对最新的热点资讯

期待您的关注!

点击观看

作者:吧嗒

来源:十点读书(ID:duhaoshu

“我宁愿痛苦,我不要麻木。”

多少人是因为这句话认识了刘小样。

最初,很多人不相信,这句充满深度思考的话,出自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之口。

二十年前,央视的《半边天》栏目组播出了一期节目,主人公是来自西北农村的刘小样。

她在节目中,细细讲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与期盼。

节目播出后,一石激起千层浪,《我叫刘小样》成为《半边天》最著名、影响最深远的一期。

人们被一位普通农家女子深刻的思想折服,同时,也有无数个“刘小样”被她唤醒。

二十多年过去了,很多人好奇:刘小样最终有没有走出麻木的生活,拥抱精彩的人生呢?

鲜艳的大红色外套,在纷繁落下的白雪和一望无际的灰黄中间,是一抹极为炽烈的色彩。

正如包裹在外套中的躯体,平静安稳的外表下,有着波澜壮阔的内心。

刘小样就这样坐在那里,倾吐着自己内心那些“不为人接受”的想法。

她说:“人人都认为农民呀,特别是女人,她就做饭呀,她就洗衣服呀,她就看孩子呀,她就做家务呀,她就干地里活儿呀,然后她就去逛逛呀,她就这些……你说做这些要有什么思想,她不需要有思想。我不接受这个。”

她说:“我宁可痛苦,我不要麻木,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,然后我就很满足。有饭吃,有衣穿,有房住,这就很好了。

我不满足这些的,我想要充实的生活,我想要知识,我想看书,我想看电视,从电视上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——因为我不能出去。”

在村里人看来,她的所有这些想法,都是那么的不合时宜,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,让她感到痛苦和孤独。

这种孤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?

是从14岁那年父亲让自己放弃学业,回家里的苹果园帮忙的时候开始的吗?

那时,懵懵懂懂的刘小样,像村里许多女孩儿一样,小小年纪就离开了校园。

是从第一次通过收音机认识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开始的吗?

农闲的时候,小样喜欢听收音机,她在收音机里听完了几部文学作品,跟着收音机学会了普通话。

手里这个小小的盒子成了连接小样与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。

而真正有机会走出去看看的时候,是在结婚之后。

结婚的男人是媒人介绍的,幸运的是,刚好符合小样的心意:

一是因为男人的爷爷是村里的私塾先生,家中自然会有很多书读,二是因为男人是在外地做生意的,这也让她觉得自己与外面的世界更近了。

婚后,丈夫带着刘小样去了西宁和西安。外面的世界就这样涌到了小样面前。

第二年,她怀孕了,并陆续生下了一儿一女。

照顾孩子,赡养老人,小样一下子忙碌起来。

但是生活的琐碎并没有掩埋她内心跳动的火焰。

闲下来的时候,她会看电视,看《读书时间》和《半边天》;她会思考,思考为什么自己的世界这么小,为什么自己要守着这些规矩过一辈子;她会写字,写下自己那些不被身边人理解的想法。

昼夜递嬗,日子就在锅碗瓢盆碰撞出的节奏声中飞逝而过。

都说三十而立,三十岁,很多人突然觉得眼前的世界清晰了。

也是在30岁这一年,刘小样终于迈出了第一步——她向《半边天》栏目组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信。

半年时间里,刘小样寄出了很多信,其中有一封是这样写的。

“在农村,有钱可以盖房,但不可以买书;可以打牌闲聊,但不可以去逛西安;不可以有交际,不可以太张扬,不可以太个性,不可以太好,不可以太坏。

有约定俗成的规矩,你要打破它,你就会感到无助、无望、孤独,好像好多眼睛在盯着你。不需要别人阻止你,你会自觉自愿去遵守这些规矩。”

这样清醒而充满哲思的话,一下子抓住了《半边天》节目组的眼球。

他们想要去刘小样的家乡采访她,却遭到了拒绝,她说她怕村里人知道了指指点点。

但是那些满载心事的信,还是不断从红砖墙中寄出。

终于刘小样鼓起勇气接受了采访,但是在节目组到达了县城的那个雪夜,她又一次打起了退堂鼓。

在沉睡千年的西北平原上,觉醒了小样这样一个女子,她渴望打破压在自己身上沉重的枷锁,却还少了那么一些勇气。

采访还是如期进行了,虽然有不少小插曲。

《我叫刘小样》横空出世。

节目播出后,刘小样也出了名,村里人都来问长问短,上面的官员也来慰问。

面对这些变化,小样内心慌乱,她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,其实,她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了。

就像鲁迅说的:“然而娜拉既然醒了,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,因此只得走。”

于是,她真的走出去了,走向了她盼望的外面的世界。

第一步,她走向了邻居家的农田帮忙做活,每天固定的时间出门、回家,这让她有了上班的感觉,她感觉自己像一个职业女性了。

一次去县里,看见大商场招聘会说普通话的推销员,犹豫再三,小样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。

人一旦开始走,只能越走越远。

去贵州,去昆山,小样一直奋进在自己“突围”的道路上,像一头困兽,拼命想要逃出牢笼。

曾看过一句话:人们总是幻想只要离开自己的环境,便可以找到自由。

刘小样走出了村庄,但是,她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
在贵州和朋友一起卖化妆品,她感觉“哪里都不对劲”,没过多久就回到了家乡;

在昆山打工的时候她已经43岁,只能在工厂的食堂寻得一份工作,工厂环境恶劣,辛苦的打工生活让她悲伤和绝望。最后,她接受了家人和朋友的建议,回到了西安。

经过了年少的觉醒与挣扎,走过了中年在现实中的磨砺,年近半百,小样回到了原点。

十年之间,刘小样的名字被大山之外的人不断提起,也有无数“刘小样”受到了那次节目的启发,从大山中走出来。

谁也不知道,这位最初的觉醒者到底怎么样了。

回到家乡之后,刘小样还是过着原来的生活,只不过身边人都看得出她并不快乐。

她看电影喜欢去电影院看,因为更有仪式感;孩子带她去听音乐会,她感到十分快乐,却无处诉说;家里的狗病了,她花几百块去县城给狗治病,被村里人嘲笑“农村土狗,自生自灭完了”。

她还是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,终于,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不正常了。

2016年,她来到了西安一家心理医院“治病”。可是在那里,她的内心依旧无法平静。

可能就像是多年前,在北京的书店里,她翻了翻几本心理类的书籍,说:“这些书一点都没用,人的心理问题得靠自己调整和战胜。”

而现在,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一些想法了。

“失败”和“否定”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,多种情绪交杂在心底,让小样不愿去追忆自己的过往。

此时,家中传来婆婆病倒的讯息,小样主动提出回老家照顾。

现实生活总是推着你不断往前,不允许你在过去和现在太久停留。就算迷茫,你也只得走。

从此,她彻底地回归了。

婆婆过世后,小样一个人留在了四方的院落里,出走多年,她又回到了梦发生的地方。

只不过时移世易,此时的小样也与从前大不相同了。

她收起了毕淑敏、王小波、鲁迅,烧掉了年轻时候写过的东西;

她开始变得合群,没事出去跟人到地里捡地瓜,在自家庭院里种了好多花,还会参加集体活动,甚至学会了打麻将;

她还学着丈夫劝自己的话:“敏感或者说敏锐,对自己来说,不见得是一件好事。”

“一个普通人各方面还是迟钝一些好,否则你对痛苦的事情相应也会比其他人更加敏感。”

看上去,20年前那个说出“宁愿痛苦,不要麻木”的女人,现在也选择了“迟钝”,去远离太多的“痛苦”。

在平凡的生活中,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节奏:白天跟大家一起干活,晚上回家再爱想啥想啥。

“我出去跟你们在一起的时候,我能随大流。但我不能让你们彻底同化了,那样一种状况我永远达不到,如果让我跟别人一样,我永远达不到。”

有人注意到,刘小样的屋里永远开着一扇窗。

20年前,在《我叫刘小样》中,她说:“我就是不要把这个窗户关上。我让它一直开着,一直开到我老,我就怕我失去那些激情,怕我失去那些感动。”

五十岁之后,刘小样终于找到了梦想与现实和解的最佳方式。

罗曼罗兰的著作《约翰 克里斯朵夫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

克里斯朵夫拥有着超高的音乐才华,年轻时候他心高气傲,目空一切,对身边的所有不满和厌恶,口诛笔伐;

中年的他遇到了生活上的困境,无奈只能放下一身锐气,委身求全,拼命挣钱养活一家人;

年老之后,当回忆起往事,他对自己曾经的脆弱失望,但经过几件事情,让他释怀了:他学会了接纳生活的一切,生活不只与命运对抗这一种方式。

释怀后的克里斯多夫,安心度过了自己悠闲自在的晚年。

多数人的一生都是这样,年少追求梦想,总渴望着飞去窎远的地方;

在跌跌撞撞中走过半生,发现外面的世界不是想象中的桃源,现实逼得我们不得不低下头颅;

在生活中狼狈徘徊的我们,最终认识到梦想与现实并不是对立的,我们可以行走于尘世,但依旧心怀从前的热烈,也能肩负身上的责任。

那么,刘小样的人生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?

也许《平凡的世界》中的这句话可以给你答案:

“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,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;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,但可以慰藉的是,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。”

点亮【在看】,愿我们都能与生命和解,活出自己想要的未来。

作 者:吧嗒 文 章 来源 十点读书(ID: duh aoshu),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。 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。 -END-

创投延伸段

创业投资社群

扫码关注交流

△长按扫码进群交流

(点开长按二维码立即加我) 您的随手转发,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!谢谢您的支持!

标签:

返回顶部